【高中物理必修1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及例题解析)】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实验是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其中,“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实验,它帮助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的快慢变化,并通过纸带上的点迹来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一、实验原理
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能够按照固定时间间隔在纸带上打出小点的仪器。常见的有电磁式和电火花式两种。它们的工作原理是:当纸带被拉动时,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每隔一定时间(如0.02秒)打一个点。这些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进而分析其运动情况。
二、实验器材
- 打点计时器
- 纸带
- 导线
- 电源(交流电源,频率通常为50Hz)
- 刻度尺
- 铁架台(用于固定打点计时器)
三、实验步骤
1.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接通电源。
2.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拉纸带使其匀速通过计时器。
3. 在纸带上记录下打点后的点迹。
4. 选取一段清晰的点迹,测量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
5. 根据点间的时间间隔(例如0.02秒),计算出物体在该段内的平均速度。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假设某次实验中,纸带上每隔0.02秒打一个点,我们选取了6个连续的点,测得各点之间的距离如下(单位:cm):
| 点序 | 距离(cm) |
|------|------------|
| 1-2| 0.8|
| 2-3| 1.2|
| 3-4| 1.6|
| 4-5| 1.9|
| 5-6| 2.1|
| 6-7| 2.4|
那么,每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秒。我们可以计算出每段的平均速度:
- 第1段:0.8 cm / 0.02 s = 40 cm/s
- 第2段:1.2 cm / 0.02 s = 60 cm/s
- 第3段:1.6 cm / 0.02 s = 80 cm/s
- 第4段:1.9 cm / 0.02 s = 95 cm/s
- 第5段:2.1 cm / 0.02 s = 105 cm/s
- 第6段:2.4 cm / 0.02 s = 120 cm/s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物体的速度在逐渐增加,说明物体可能在做加速运动。
五、例题解析
例题: 一物体沿直线运动,使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其运动情况,已知电源频率为50Hz,纸带上的点间距依次为2.0cm、2.5cm、3.0cm、3.5cm、4.0cm。求物体在第2个点到第5个点之间的平均速度。
解析:
- 电源频率为50Hz,即每秒打50个点,因此每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
T = \frac{1}{50} = 0.02\, \text{s}
$$
- 第2个点到第5个点之间共有3个时间间隔,即:
$$
t = 3 \times 0.02 = 0.06\, \text{s}
$$
- 这段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为:
$$
d = 2.5 + 3.0 + 3.5 = 9.0\, \text{cm}
$$
- 平均速度为:
$$
v = \frac{d}{t} = \frac{9.0}{0.06} = 150\, \text{cm/s} = 1.5\, \text{m/s}
$$
答: 物体在第2个点到第5个点之间的平均速度为1.5 m/s。
六、注意事项
-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纸带匀速拉动,避免出现滑动或抖动。
- 测量时应使用刻度尺准确读取点间的距离,避免误差。
- 注意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本实验只能计算平均速度。
七、总结
通过“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这一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利用物理工具进行数据采集,还学会了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这种实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