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优秀教案35】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阿房宫赋》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
-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衰来表达对秦朝暴政的批判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与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杜牧忧国忧民的情怀,增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性思考。
-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民生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如“焉”“之”“以”等。
- 理解赋体的特点,体会文章铺陈夸张的语言风格。
- 难点:
- 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赋”在表达思想上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提问:“你了解阿房宫吗?它为什么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象征?”
播放一段关于阿房宫遗址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疑难字词。
3.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覆压”“锱铢”“铛”“逦迤”等。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第一段分析:
- 描写阿房宫的宏伟壮观,运用大量数字和比喻,表现其奢华。
- 引导学生找出“六王毕,四海一……”等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
2. 第二段分析:
- 讲述秦朝统治者的奢靡生活,揭示其腐败与暴政。
- 提问:“作者为何要详细描写宫中生活的繁华?”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目的。
3. 第三段分析:
- 由盛转衰,讲述秦亡的原因,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道理。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以史为鉴”的意义。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1. 小组讨论:
- “赋”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本文如何体现这些特点?
- 杜牧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他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
2. 教师点拨:
- 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但《阿房宫赋》不仅有形式之美,更有思想深度。
- 作者借古讽今,希望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减轻百姓负担。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阿房宫赋》朗诵视频,感受语言美感。
2. 阅读杜牧其他作品,如《赤壁》,比较其风格与思想。
3. 布置小作文:以“从阿房宫看当代建筑与文化”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四、板书设计
```
《阿房宫赋》教案35
一、作者:杜牧(晚唐)
二、文体:赋(铺陈、夸张、对仗)
三、内容结构:
1. 阿房宫的宏伟壮丽
2. 秦朝统治者的奢靡生活
3. 秦朝灭亡的教训与反思
四、主题思想:
借古讽今,警示后人
五、艺术特色:
1. 辞藻华丽,语言生动
2. 对仗工整,气势恢宏
3. 抒情议论,富有哲理
```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2.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谈谈你对“以史为鉴”的理解。
3. 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其历史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阿房宫赋》,既注重文言基础的积累,又强调思想内涵的挖掘。今后可进一步结合历史课程,加强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
备注: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时长与内容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