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探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症,其特点是肾脏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常伴随尿量减少、代谢紊乱和电解质失衡等症状。现代医学对此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清肌酐水平和尿量的变化,但其治疗手段仍以支持性治疗为主,缺乏针对性强的干预措施。因此,从中医角度对急性肾损伤的病因病机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传统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代谢,与膀胱相表里,参与全身水液的调节。急性肾损伤虽非中医传统病名,但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多可归属于“水肿”、“癃闭”、“关格”等范畴。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急性肾损伤的发生与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外感邪气是诱发急性肾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肺卫,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进而影响肾的功能;或湿热之邪内蕴,阻滞三焦气化,使水道不畅,形成水肿、小便不利等症。此外,暑湿、燥热等外邪亦可影响肾的正常生理功能。
其次,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也是引发本病的重要诱因。长期饮食不洁或过食肥甘厚腻,易致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上犯于肺,下注于肾,影响肾的水液代谢功能;而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亦可导致水液运行受阻,进而影响肾的功能。
再者,久病体虚、正气不足亦是导致急性肾损伤的重要内在因素。肾精亏虚,肾阳不足,则水液代谢无力,易致水湿内停,出现水肿、尿少等症状;若肾阴不足,则虚火内生,灼伤津液,导致尿液减少、口干舌燥等表现。
从中医辨证来看,急性肾损伤的病机复杂,常表现为实证与虚证并存。常见证型包括:湿热蕴结、瘀血阻络、脾肾两虚、气阴两虚等。不同证型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各异,治疗原则亦应有所区别。
对于湿热蕴结型,多见于急性感染后或湿热内蕴所致,治疗宜清热利湿、通淋解毒,常用方剂如八正散、五苓散等;对于瘀血阻络型,多见于慢性肾病基础上的急性加重,治疗宜活血化瘀、通络利水,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对于脾肾两虚型,多见于体质虚弱、久病不愈者,治疗宜健脾益肾、温阳利水,常用参苓白术散、金匮肾气丸等;对于气阴两虚型,多见于长期消耗性疾病患者,治疗宜益气养阴、利水消肿,常用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等。
在治疗过程中,除内服中药外,还可配合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外治法,以增强疗效。例如,针刺肾俞、膀胱俞、三阴交等穴位,有助于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艾灸关元、气海等穴,可温补肾阳、促进水液代谢。
总之,中医在急性肾损伤的诊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够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而且能够兼顾扶正祛邪、标本兼治。随着现代医学对中医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在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损伤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