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孟子---告子章句上》原文和翻译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孟子---告子章句上》原文和翻译,卡到怀疑人生,求给个解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0 16:22:58

《孟子---告子章句上》原文和翻译】在儒家经典中,《孟子》一书以其深刻的哲理与生动的论述著称,而《告子章句上》则是其中极具思想价值的一部分。这一章节主要围绕“性善论”展开,探讨人性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本文将对《告子章句上》的原文进行整理,并附上通俗易懂的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一、原文节选

1.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可运于掌。”

3.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5. 人之于方寸之灵,莫不有是四端,特患不能扩充耳。”

6. 若夫为仁不回,为义不屈,若夫为道不惑,为德不疑,则其志足以自立矣。”

7. 或曰:“人无必为圣贤之志,安能为圣贤之学?”

8. 曰:“人虽有其质,而无其志,则不足以成其事。”

二、翻译与解读

1.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的心。”

这句话揭示了人性本善的基本观点。孟子认为,人类天生就具备同情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2. 古代的圣王正因为有这种不忍人之心,才推行仁政。用这种心去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像掌握在手中一样治理得当。

这里强调了“仁心”与“仁政”的关系。一个统治者如果具备怜悯之心,就能施行合乎道义的政策,从而实现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3. 悲痛怜悯之心,是仁的开始;羞耻厌恶之心,是义的开始;谦逊退让之心,是礼的开始;明辨是非之心,是智的开始。

孟子在这里提出了著名的“四端”理论,即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情感的萌芽。他认为这四种情感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是道德发展的起点。

4. 人具有这四种开端,就像拥有四肢一样自然。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仁、义、礼、智并非外在强加的规范,而是人性中本就存在的部分。

5. 人们在心中都具备这四种开端,只是担心不能将其发扬光大罢了。

孟子指出,虽然人人都有善性,但如果没有加以培养和扩展,就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6. 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行仁而不违背,行义而不屈服,追求道而不迷惑,修养德而不怀疑,那么他的志向就足以让他自立于世。

这是对理想人格的描绘,强调内在修养与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7. 有人问:“人如果没有立志成为圣贤的决心,怎么能学习圣贤之道呢?”

这个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立志”与“修身”之间关系的思考。

8. 回答是:“即使人有良好的资质,如果没有志向,也无法成就大事。”

孟子强调,仅有天赋是不够的,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与道德完善。

三、总结

《告子章句上》不仅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观点,还深入探讨了道德修养的方法与路径。通过对“四端”的分析,孟子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内心出发、逐步实现人格完善的道路。这一思想不仅在古代具有深远影响,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通过阅读与理解这段经典,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正义、礼仪与智慧,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